当前位置: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3:02:56
如果说,孔子的知天命,还具有某种客观思维的意义,那么,当孟子提出尽心知性知天以及性命合一的命题时,已经初步完成了自我超越的天人合一之学,天道已具有形上的性质并实现在人性之中。
在这里,牟先生实际上进行了一次重大的转换,即把仁心换成智心,把仁体换成知体,由此才能突出知的活动即直觉活动。所谓心灵境界,在很大程度上是情感的培养和修养,是情感意识所构成的意义世界。
至于所造之地,当然不是实现什么本体即实体(最后是神),而是实现一种境界。试问一切是理性决定同康德的必须只被道德法则决定又有何区别?或者一切是理性决定可解释为自主自律的决定,而必须只被道德法则决定可说是命令式的决定。由自然情感而提升为审美境界,就是所谓乐。说它是超越,是对感性存在而言的。高明即境界,中庸即平常事。
另方面又说,物自身就是实体概念,即道德实体与宇宙实体。康德把神学与心灵学相提并论[7],并不奇怪,尽管他否定了自然目的论意义上的神学。恰恰相反,他认为这是存在者之所以成为存在者的根据。
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郭象 玄冥之境 。无心并不是不要心,而是不要有人为的计较和打算,即无心而不自用。郭象一方面提出,天下之大患在失我,另方面又要超越自我,这是不是一种矛盾?不是的。[13]《庄子·齐物论注》。
但是,如果人只要各据其性、各足其性,则人人都是平等的,也是齐一的。回答这个问题,才是郭象的哲学的最终目的。
……故任而不助,则本末内外,敞然俱得,泯然无迹。一般说来,玄学本体论是其境界说的理论基础,而境界说则是它的完成。[23] 凡存在者,不管其外部的因果关系如何,都能独化于玄冥之境。但他认为,对个人存在而言,这并不是重要的,因为人人都是由各自的性分所决定的,性分之外的事情是不可知亦不必知的。
[11] 把事物作为对象而认识之,则这种认识永无止境,不仅不能获得真知,反而会伤害自己的真性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,各自既是独立的,也是绝对的。就外而言,敞然俱得,就内而言,则泯然无迹,无迹就是所以迹。夫天下之大患者,在失我也。
每个人都是自生的,因而是独立的,具有独立性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郭象哲学就是一种存在哲学,其中,他所关心的当然是人的存在问题。
为了排除这种有为法所造成的蒙蔽,需要回到自然无为的状态,即所谓无心。方为此则不知彼,变为蝴蝶是也。
人心有欲望,因而产生好恶之情,如果顺其情欲,同样会伤害自己的真性。对存在哲学而言,生死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,也是郭象哲学的重要课题。[4]《庄子·齐物论注》。恰恰相反,它只能是心灵的自我设限,是人性的自我伤害。若各据其性分,物冥其极,则形大未为有余,形小不为不足,……苟足于天然而安其性命。[17]《庄子·齐物论注》。
* 原载《国故新知: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版。所谓至极之理,无非说明它是终极存在,具有终极意义。
在庄子那里,还有一个超越的绝对者即道枢,一切是非善恶从道的观点来看,都可以道通为一。人虽然各有其性,但性各有分,因此,从另一种意义上说,人的自由又是有限定的。
而愚者窃窃然自以为知生之可乐,死之可苦,未闻物化之谓也。只有生命的至极之性或至极之理,是无对待,即不能与死相对,因而体现了生命的意义。
[3] 可见,不为而自然的自在的存在样式,就是天,也就是性。物各自然,不知所以然而然。有了这种境界,就能玄合,而共成乎天(天者万物之总名),虽然玄合而共成乎天,却又是无待而独见,没有任何外在的束缚与羁绊。[22]《庄子·齐物论注》。
[20] 实现玄冥之境,并不是不会死亡,但是能够超脱死亡的痛苦而安于死亡。但是,他接受了儒家以仁义为性之说,则是肯定无疑的。
郭象之所以提出独化说,其真正目的是立足于一个新的观点,解决生命的存在和意义问题,也就是解决人的精神境界问题。他在解释庄子关于罔两与景的对话时说:若责其所待而寻其所由,则寻责无极而至于无待,而独化之理明矣。
物各自造而无所待焉,此天地之正也。汤用彤先生在《玄学论稿》中提出玄学本体论的问题,并且进行了精辟透彻的论述,现在,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对郭象的心灵境界说,进行一些初步探讨。
它并不在现象的背后支配现象,而是由现象呈现自身。这就是无待,就是无极之极。所谓自我超越,是指克服主客对立,进入与天地无对的玄冥之境,即玄同彼我,泯然与天下为一的本体境界,也是绝对境界。正因为是无迹,也就进入了玄同冥合的境界。
这无疑是一种本体境界,因为存在者和存在具有本体和现象的意义,在承认存在本体这一点上,他同王弼是一致的。[1]《庄子·逍遥游注》。
就庄子本人而言,主要是第一种态度即超死生。如果每个人改变自己的自性,去适应某种是非善恶,那就丧失了人作为人的天性,既然丧失了天性,还谈什么价值。
如果从超越认识理性、主张直觉体验的意义上去理解,那么它确实是一种神秘主义,因为这种境界是与通常所谓理性相对立的。虽天地之大,万物之富,其所宗而师者,无心也。
发表评论
留言: